【师德先进典型系列报道】
【团队简介】虚拟现实专业教师团队,由来自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系的张坡、吴晓文、蔡小娜、陈友滨、黎少、张宇辰、刘豫军等老师组成,团队成员师能卓越,育赛双优,指导学生在技能大赛、职规赛等大赛中获奖39项(国家级4项);团队研用一体,近年承担横纵向项目30余项,横向到账经费300余万元;春风化雨,悉心引路,学生就业、升学成果优异。
筑梦虚拟 育见未来,师生共进 笃行致远
当虚拟现实技术化作星光,点亮全球产业的天空时,职业教育的沃土上,有这样一支教师团队正默默耕耘。他们以政策为灯,以产业为壤,更以滚烫的育人初心为种,在三尺讲台与数字世界的交界,播撒着知识与希望的火种。
2019年,作为全国首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的拓荒者,在学校、学院领导的殷切期望下,他们带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出发。六年时光里,他们读懂行业迭代的节奏,解开教学实践的难题,更用创新的温度焐热育人的模式。那些伏案研讨的深夜,那些陪伴学生调试项目的午后,那些竞赛获奖的欢呼,都化作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答卷。
一、讲台践道,执裁观赛——双师团队的教学精进之路
在虚拟现实专业的“拓荒”路上,“双师型”教师的养成,从来不是一纸证书的认定,而是赛场与讲台的双重磨砺。新专业建设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依,没有明确的标尺可量,专业老教师“知识储备赶不上技术迭代”的焦虑、专业新教师“教到什么程度才算好”的迷惑都成了问题,但他们从未怯步,反而把未知当成了探索的起点——“既然没有答案,就自己闯出来”,专业建设之初,团队就坚持以赛促教学,形成“教师以赛强教、学生以赛验学、教学资源循环更迭”的教学质量与竞赛成果螺旋上升渠道。


蔡小娜、陈友滨参加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接受央视采访
蔡小娜、陈友滨秉承“技能报国、以赛促教”的理念,从广东省新职业技能大赛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走到了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舞台上,赛场的电脑屏幕前,他们把参数反复调试,最终拿到了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优胜奖。黎少在省级赛场一路突围,不仅捧回广东省职业技能竞赛虚拟现实一等奖的奖杯,更拿下“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省技术能手的称号,用实战经验校准教学的“精度”;刘豫军带着对技术与美学的思考站上美育赛场,用一等奖的成果为课堂注入“温度”。那些刻着名字的证书,不是终点,而是他们为新专业教学绘制的“地图”,张坡则秉承以赛提升认知的理念,多次执裁人社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大赛。
从破解新专业的教学困局,到在大赛斩获荣誉、以执裁深化认知,再到把经验与标准深化成教材并传授给学生,这支团队用六年坚守证明:所谓教育的勇气,就是在未知中闯出路,在专业中立标尺,在传承中见初心。
二、规划引路,逐梦护航——师生共筑成长坦途
“教学不光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艺术。教学这条路,它蕴含的内在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细心琢磨、仔细体会。”团队教师们都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教学中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明晰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
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教师团队以专业实验室为根据地,因材施教,不断地帮助学生启航梦想。走进虚拟现实专业的实验室,总能看见这样温暖的画面:虚拟引擎实训区的电脑前,老师正陪着学生调试竞赛作品的交互逻辑;升学辅导角的桌旁,几摞专升本教材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实习对接展板前,教师正耐心解答学生关于企业实训的疑问。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成长方向,团队牵头建成这个集技能实训、升学辅导、实习对接于一体的专业实验室,更用日复一日的用心陪伴,让这里成为孕育梦想的沃土。


年月秋冬轮换,不变的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初心
团队刚开始指导学生完成技能竞赛时,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前两年拿了四个三等奖,但是老师们没有回避“不擅长”的现实,和学生坐在一起复盘:从选题方向的偏差,到技术实现的粗糙,再到答辩表达的生硬,每一个漏洞都记在共享笔记本上。提升,就藏在一次次“啃硬骨头”的坚持里,2025年上半年开始,团队的成绩从质量与数量上都开始不断突破,仅上半年,团队在省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比赛中就取得了四金三银的好成绩。

职业技能竞赛时在门外帮助学生更新汇报稿的教师

2024-2025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获得三项金奖
针对有志于学历提升的学生,老师们化身“规划师”与“护航员”。刘豫军老师针对部分艺术方向学生基础功底薄弱的短板,主动放弃周六、日的休息时间,把专业实验室变成了“升本加油站”。而对于计划直接就业的学生,团队则用“实践赋能”帮助学生筑牢竞争力。老师们依托行业资源,定期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实验室开展讲座,拆解岗位招聘的核心需求;整理出“虚拟现实岗位技能清单”,对照清单在实训中强化学生的引擎操作、交互开发等硬实力。为了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团队还对接了10余家合作企业,提供定制化实习岗位,安排老师全程跟进指导——从简历撰写时的“技术亮点提炼”,到面试时的“项目经验表达”,再到实习中的“问题解决技巧”,每一步都有专业支撑。
这份全方位的帮扶,终在时光里结出硕果: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8%,专业对口率达78%以上,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实验室学生陈凯婷升本后,又进一步深造,目前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林焕明、陈宇欣等多名学生在升本考试中位列全省前十名,进入理想的学校,罗泽文等学生则供职于国内头部企业,不断成长。

学生陈凯婷升本后考入广师大读研
三、研用相长,赋能致远——团队科研与服务的双轮驱动实践
在虚拟现实教育与技术融合的赛道上,这支团队始终以科研为基石、以服务为落点,依托专业平台深耕探索,用技术力量联结校园与产业,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育人实效与社会价值。
科研攻坚的路上,团队以“广东省 VR/AR + 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为核心阵地,持续探索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边界。多年来,老师们深耕细研,累计立项省级科研项目28项,从VR教学模式创新到虚拟资源开发标准,每一项研究都紧扣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团队更以技术为纽带,搭建起产学研协同攻关的桥梁,创新打造“AI/VR+”合作模式,深度服务于上海曼恒数字、广州凡拓数字、广州珐玛珈智能等行业标杆企业。从企业虚拟现实实训系统开发到智能设备VR运维方案设计,团队用扎实的技术实力赢得认可,近三年横向项目到账资金已突破300万元,实现了科研价值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科研的深度,最终转化为服务的广度。团队始终践行“科研赋能发展”的理念,以横纵向项目成果为支撑,构建起特色鲜明的“VR + 专业”资源开发赋能体系。在学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申报与建设中,老师们主动牵头,协助机械、测绘等多个专业进行虚拟仿真资源开发、实训平台搭建与数字化升级改造,让VR技术走出本专业,惠及更多学子。其中,团队精心打造的《最后一课——卢永根院士思政课》虚拟教学资源,不仅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更被收录于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院士展馆,四年间累计吸引69万人次观看,让红色精神通过数字技术代代相传。
面向行业与教育同仁,团队的服务脚步从未停歇。团队申报并完成了我校第一个国培项目,其后依托教育部VR双师培训基地与虚拟现实国培项目,他们构建起系统的“VR +专业”培训体系,为全国一线教师开展VR教学资源开发、虚拟实训设计等专项培训。从技术原理讲解到实操案例演示,从课程资源打磨到教学方法创新,老师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科研与教学经验,助力更多教育工作者掌握VR教育工具,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从28项省级课题的理论深耕,到300万元横向项目的技术落地;从校内跨专业的资源赋能,到全国教师培训的经验输出,这支团队用科研与服务的双轮驱动证明:优秀的教师团队,既能扎根实验室钻研技术,也能走出校园链接产业;既能深耕本专业筑强根基,更能胸怀大局赋能行业,让每一项科研成果都化作育人与服务社会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