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先进典型系列报道】
在学校奋力推进“创新强校”与“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技术部始终秉持“搭平台、建团队、抓项目、出成果、重转化、促教学”的工作主线,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全面推动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级提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集体合照
一、科研党建融合,引领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部以“围绕科研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科研”为理念,将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与科研紧密结合。严格落实科学技术部党支部在学术活动等重要事项中的政治把关作用,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计划与应急预案,确保项目评审、立项公平公正,强化科研道德建设。
积极组织申报党建研究课题,推动学校党建工作理论研究系统化。2024年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申报,立项15项;培育立项校级思政党建课题31项;组织纵向党建项目申报17项,获省级党建课题5项。通过科研与党建的深度融合,为学校科研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引领科研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构建科研治理新体系
科学技术部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是科研工作规范高效运行的基石。2024年,部门对科研管理体系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完善,新修订或制定了包括《学术委员会章程》《横向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等在内的6项关键制度。至此,一套涵盖“决策咨询—平台团队管理—成果资源管理—科研激励”的16项制度与2个流程文件构成的科研治理体系日趋成熟,确保了科研活动全流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学术事务的最高咨询、审议、评定和决策机构,其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年组织召开9次会议,审议表决9项重要学术事务,在专业建设、科研评价、人才引进、学术道德建设等方面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学术支撑,有效促进了学术治理与行政治理的协同,提升了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激发创新活力,科研项目与成果量质齐升
项目是科研工作的载体,成果是创新能力的体现。科学技术部通过实施“提前组织-专题讲座-专家指导-择优推荐”的“预研”申报机制,极大提升了项目申报质量与立项率。2024年,组织申报各类纵向项目253项,成功立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55项,结题验收77项。校级科研项目的培育力度空前,立项“百千万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科研平台及团队等各类项目96项,资助金额达65.1万元,为孕育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果产出迎来丰收季。全年获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44件,其中发明专利14件,实现了数量的稳步增长与质量的结构优化。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荣获各类科技成果奖9项,并跻身广东省高职院校科学研究20强,科研综合实力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四、夯实条件保障,建强科研团队与平台
高水平的科研离不开高水平的平台和团队。科学技术部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提供经费支持、倾斜项目资源、保障科研用房等多项举措,全力支持科研团队建设。2024年,新增12间科研办公用房,11支科研团队申请入驻,目前共有15支科研团队在16间开放式科研用房中潜心钻研。这些团队聚焦学校特色专业领域,形成了“专业+产业”全覆盖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格局。
平台建设是汇聚资源、承载创新的关键。部门成功打造并运行了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1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1个省级科研团队。这些平台不仅是教师开展技术研发的重要依托,更是学校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提供社会服务的桥头堡。
五、深化产教融合,社会服务效能显著增强
将论文写在车间里,将成果转化在流水线上。2024年,学校有偿为113家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横向项目113项,合同经费总额达625万元,创历史新高。这一成绩得益于部门主动构建的“政校行企”多方联动机制,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发布技术需求、组织校企对接会等方式,精准匹配校企双方需求,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在“百千万工程”行动中,科学技术部主动作为,聘任12名科技特派员及团队,深度对接惠州市龙门县,在城乡规划、公共服务、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与智力支持,将学校的创新动能直接注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之中。
六、创新服务模式,营造浓厚科研氛围
管理即服务。科学技术部积极推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让数据多跑路,让老师少跑腿。通过科研管理平台、定期发布的《科研工作简报》、及时更新的网站与微信群信息,构建了高效、透明、便捷的科研信息服务体系。
部门全年主办4期“科研论坛”和5次专题培训调研活动,内容涵盖项目申报、政策解读、学术规范等,覆盖教师千余人次。这种“4S”精准服务模式(服务Service、支持Support、系统System、满意Satisfy),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崇尚创新、勇于探索”的良好学术生态。
七、聚焦科教融汇,赋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科研反哺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科学技术部积极探索科教融汇新模式,承办“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专业委员会筹备会”,其案例荣获国家级科教融汇“十大典型案例”。通过将前沿科研成果、企业真实项目、科研方法论融入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毕业设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高效转化,助推了学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
回顾2024年,科学技术部以体系化的制度建设为“轨道”,以创新性的激励机制为“引擎”,以高水平的平台团队为“车厢”,驱动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的“高速列车”稳步前行。展望未来,部门将继续深化改革,在科技成果转化、有组织科研、科教融汇深度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学校创建职业教育新高地贡献更大的科技力量。




